中國民協、內蒙古文聯舉辦“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高級研修班”,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熱議——
民間文藝如何“潮”起來?
在8月9日至13日由中國民協、內蒙古文聯主辦的“中國民協‘山花英才’培育計劃: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高級研修班”上,中國民協副主席吳元新發現了一個令他感到欣喜的現象:“青年在民間文藝的各個領域全面開花”,不管是在傳承、創新方面的“深耕”,還是在市場化運作、行業管理等開拓性工作中,都有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的身影,他們成了各自領域的骨干。
誠如吳元新所說,參加此次高級研修班的90位學員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學員手冊學員名單的“職務”一欄,寫著“傳承人”“民協秘書長”“董事長”“總經理”“副教授”“研究員”“研究中心主任”等各種各樣的身份。他們來自不同的民間文藝門類,工作崗位不同,所作的具體工作也千差萬別,但他們對民間文藝的熱愛和激情卻同樣熾熱,他們有著共同的名稱——“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也有著對傳統民間文化同樣深刻的思考。
讓熱愛民間文藝的青年人走到一起
“是一股‘蠻勁兒’讓我與傳統手工藝結緣,并讓我對它愛得深入骨髓。”為自己作這一總結時,吳婉菁已經可以毫無包袱地回望自己從事夏布繡技藝傳承創新工作的坎坷心路歷程。2010年吳婉菁從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在別人羨慕的眼光中,她進入了銀行工作,“堪比端著金飯碗”。然而,工作不久,她就發現夏布繡這項傳統技藝才是她心頭所愛。“我的婆婆張小紅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夏布繡代表性傳承人,我對她的手藝一見鐘情,我喜歡夏布繡,心里難以割舍對它的感情,我想,這是我與夏布繡的不解之緣,也是我們婆媳間的親緣。”抱著“將創新思想注入夏布繡技藝中”的想法,吳婉菁不顧親友的反對,從銀行辭職、全身心地投入到夏布繡的傳承與創新事業之中。“起初,大家都在擔心我會堅持不下去,我自己也有些擔心,但是就是靠著我的蠻勁兒,靠著我對這份事業強烈的熱愛,我與夏布繡一起走了過來。”吳婉菁介紹。
2014年,吳婉菁正式加入了張小紅創辦的江西渝州繡坊有限公司。如今,擔任公司總經理的她帶領著自己的研發團隊開發契合現代審美的夏布繡文創產品,“讓傳統民間工藝深深扎根于新時代”,這一直是她努力的方向。
對于吳婉菁的故事,身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吳元新并不陌生,他的女婿倪沈鍵就是“半路出家”,辭去了原來的工作,跟隨他一起從事藍印花布的傳承和創新工作。在吳元新看來,今天的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主要包括幾個類別:父輩就是手藝人、具備家族傳承“基因”的傳承人,出于愛好而跟隨“師父”學習民間文藝的傳承人,對民間文藝有著強烈興趣的高校教師,以及民間文藝領域的專業管理人員。“我跟一些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進行過交流,我感覺到,不管他們所從事的藝術門類或具體工作有多么不同,他們都有著對民間文藝的強烈感情。作為此次研修班的授課教師之一,吳元新也在班上與學員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我們一起交談,也是在相互學習,一些青年人的故事讓我感動,也讓我感覺到了民間文藝未來可期”!
為了將這些對民間文藝有強烈感情的青年人聚合起來,中國民協成立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青年委員會。擔任青委會主任的曹國彥表示,青委會將積極開展工作,為青年民間文藝人才搭建服務平臺,引導青年文藝人才積極創作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文藝作品,發揮文化傳播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實現文藝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傳統工藝回歸“日常”,老手藝煥發新的生命力
“在今天,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面對的從業環境更加開放、包容,途徑更加廣泛,學習條件也更便捷。”中國民協青委會委員、山東外國語職業技術大學民間藝術研究所所長劉飛表示,在過去,民間文藝從業者更多是出于謀生的需求進行工作,而在今天,青年人可以將民間文藝作為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作為“理想的寄托”,也因此,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背負了更大的責任來傳承發展好優秀傳統文化。
“如何在做好守正創新的同時,更大程度地實現工藝產品的市場價值?這是我們面臨的共同問題。”吳婉菁認為,傳承不是毫無保留的傳承,而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與時代需求相契合,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在感知人們的審美需求中創作文藝精品。為此,吳婉菁和她的研發團隊把目光放在人們的生活日用品上,開發了包括夏布繡箱包、首飾、燈藝及茶空間、文房等幾百種夏布繡文創產品,這些產品受到了市場的青睞。“讓傳統工藝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將其與日用品相結合,老手藝才能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吳婉菁說。
民間文藝如何進入市場是很多從業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在中國民協青委會之中,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青年從業者借鑒。作為中國民協青年委員會副主任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陜西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汪海燕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
20多年來一直在從事皮影工藝制作的汪海燕是同行眼中“走在時代前列的傳承人”,她一直在用自己的皮影產品證明:傳統工藝也可以有廣闊的市場前景。近些年來,汪海燕與眾多國際奢侈品牌合作,為這些品牌設計了皮影的形象和標識;與此同時,她還與騰訊、百度、網易等國內知名公司合作,創作了各種各樣的皮影動漫形象、文創產品,向年輕人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很多民間文藝工作者打心底排斥‘快文化’和‘新潮文化’,但我覺得每件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也會不斷嘗試讓自己的創作與‘新潮文化’相契合,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當然,所有的創作都是以皮影的藝術性為本的,我不會創作違背自己內心的作品。”說起自己成功的經驗,汪海燕表示,民間文藝工作者應該具有更敏銳的洞察力,去尋找市場的需求點。
“最近有一家女裝品牌跟我們合作,他們的負責人找到我時,對我說了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我們本來覺得皮影是古老的、難以觸碰的,但在看了你的作品和文創產品后,發現它是有生命的,也是有活力的’。”汪海燕表示,這句話讓自己動容,也讓自己提高了自我要求。
“在新時代,中國民協青委會的設立恰逢其時,我們期待它能夠為當下青年民間文藝工作者聚合相關資源,搭建交流平臺。”吳婉菁表示,青委會由民間文藝創作人才、高校研究專家以及行業管理人才等組成,未來必定會形成一股促進民間文藝事業發展的巨大力量。“在新時代,民間文藝的‘山花’必將開得漫山遍野。”吳婉菁說。